• 想念奶奶

    45年前的冬至,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我思亲的记忆中,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就是奶奶了。时间久远,记忆已是愈发的模糊,但奶奶的音容笑貌,那布满皱纹的脸庞,始终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奶奶对我的疼爱一言难尽。1942年,我来到这个世界不满3年,生母不幸病故

  • 故乡有母亲

    昨夜梦中,我又梦到了母亲。依稀是旧日的家门,依稀是旧日的院落,母亲忙碌的身影,正在院子里穿梭 当我长成有着铁青色下巴的男子汉的时候,对故乡的思念就熟了。忆故乡,最忆是母亲。母亲给了我永恒的慈祥,永恒的鼓舞。乡思填满心境的时候,我走过长长的路

  • 回家的车票

    一年一度的春运要开始了,人们纷纷用各种方式订车票。排队、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订。形式不同,但每个人心中热切的期盼相同。车票到手,人就像生出了一双回家的翅膀,无比畅快。 看到订票的火爆场面,让人想起了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春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

  • 舌尖上的年味儿

    记忆中,乡村的腊月是氤氲在炊烟和香气中的。磨豆腐、蒸年糕、杀年猪、灌香肠,一样样,把过年的气氛酝酿得饱满浓稠。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平日里的生活非常简朴,餐桌上很少有鱼和肉。不过乡下有句俗话:再穷不能穷年。所以过年的时候,节俭的人们纷纷变

  • 故乡的情

    我的故乡丁家巷,位于原鹿苑镇区西南端,南与塘桥一河之隔,西与乘航相邻。随着新泾路的贯通,黄泗浦生态园的开发,家乡与周围的赵家宕、陈家角、许庄等村落实行了动迁。可是,家乡百姓对丁家巷仍有着一股眷恋与怀念的故乡情。 回到故乡的土地,看着村庄的原

  • 无名的水沟

    我曾经把一条渠沟当作河流一样爱恋。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间,一条沟,不到一米见宽,傍着山崖在田埂边寂静流淌。确切地说,它还不算是一道山沟,顶多算一泓窄窄的田渠,天然的。水从上头的田垄蜿蜒而来,经过我家后门,由于落差形成一道精致的小瀑布,再绵延流

  • 秋思·断章

    菊香 我是闻到菊香而走近的,满脑子飘满的是山野里的雏菊,仿佛望见路边溪畔盛开的小白小黄,或许就是那样简单的小花,开在没有季节概念的童年里,我便知道秋天来了。 我想我是先望见这样的花才开始幻想,当她站起来时就会变成向日葵,后来才知道,雏菊永远

  • 墙上的新年

    农家人喜欢串门,走进邻家客厅,最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墙上的新年。 可不是么,墙上泛黄的山水画不见了,被虫蛀成千疮百孔的挂图不见了,缺了角的年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年画、崭新的中堂、崭新的挂历,贴满了整面墙。人靠衣妆,墙靠画妆,崭新的

  • 寻梦婺源

    梦里老家,婺源。 这样一行字出现在脑海里,每每被诱惑着欲罢不能。于是再度前往。 正如那一年我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装满行囊离开一样,这次,我又将它的秋色尽数打包,装下满心。 上苍如此眷顾婺源,肯定是有原因的。我穿山越岭前来寻找答案。到达目的地,夜

  • 巷弄里的乡愁

    通往我家的那条巷子,大家直呼路弄,这个名字普通到无名,正如农家土狗一样,统称为狗。没名字,并不是这条弄子进进出出的人不会起名字,而是因为没有适合的,或者说没有必要。路弄吧,无非就是吃饱了,休息好了,走出家门寻活,饿了、困了回家休息,走来走

  • 柏洋湖情思

    雨中的柏洋湖静谧而迷离。 风中的芦苇轻盈地起舞,湖边的翠竹多姿地摇曳。静坐在大坝上,凝视着这一泓青山倒影的碧水,倾听雨的细语,风的呼唤,叶的呢喃,真正体验了心如止水,宠辱皆忘,整个身心陶醉般融入到了这大自然之中。 那柏洋村袅袅的炊烟依稀还在

  • 冬声起处是故乡

    对于有着多年乡村生活的我来说,乡村的冬天并不单调乏味,比如聆听冬日的声音就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因为这些琐碎简单的声音皆是生活的声响,岁月的律动,至今想起来仍恍若昨日,让人怀念。 阳光 冬日的阳光就是不同,就连那故乡天空的云也不一样,云朵不多

  • 故乡,总有一盏灯为我亮起

    每天穿行于上班下班的小城,任喧嚣的街景填塞着飘浮的情感。年关又至,人们开始变得行色匆匆。走路的、骑车的、开车的,拥拥挤挤。他们都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回家。那家的尽头,是否都有一盏亮着的灯在等待?当你带着身心的疲惫,习惯性地抬头望向自家的窗

  • 把根留住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故事,讲家乡发大水,逃荒到沂蒙要饭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爷爷讲的陈年往事,我已慢慢忘却,可爷爷所讲的沂蒙老区的英雄传奇故事,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在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有一位刚毅善良的沂蒙母亲,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

  • 浓浓糍粑情

    每年腊月,日子变得异常缓慢,耳际总是响起此起彼伏的打糍粑吆喝声,如同弹起一首岁月悠悠的思乡曲,引着我的思绪回到那炊烟袅袅、流水潺潺、阡陌相连、鸡犬相闻的儿时故乡。 在老家,每至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淘上百十来斤糯米和粳米,按四六比例,洗净倒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