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蚝

26人看过我爱阅读网

说起故乡汫洲,总是绕不开故乡的蚝。

做奴仔时,我家离海咫尺,大祠堂面前一片汪洋大海,港路前内停靠着渔船和打蚝用的“三路底”小船,当大海退潮时,汫洲面前几万亩蚝田才能露干,从刈仔底至三屿,一坵坵的石头上长着汫洲人称为“珠蚝”的近江牡蛎。

五、六十年代,整个汫洲就是一个蚝村,家家户户家里都摆放着蚝筐,蚝篮,门口堆放着蚝壳,散发出一阵阵腥臭味。

我的父亲一辈子以“打蚝”为生。他和汫洲的多数父老乡亲一样,靠海吃海,以养殖蚝业为主业。

夏天,当端午节过后,蚝苗附着在蚝石上,长出红芒红芒的幼贝,蚝民们必须在退潮之前扛着木桨,带上蚝搭勾,蚝挑板等工具,乘上“三路底”,划过港路前,过了大沟后,来到各自的蚝埕上,对蚝埕修复整理,他们用蚝搭勾把沉没在泥里和歪倒在地面的石头扶正,并按海流方向摆放,尽最大面积迎着海流,把过密的蚝苗除掉,然后用蚝挑板向“蚝箱”培土,使一坵坵的“蚝箱”像陆地上的“番薯箱”一样,这些沟沟加大了海流的流速,以保证贝类有充足的浮游生物饵料。而三屿至五屿放养的西皇大蚝花(褶牡蛎)蚝埕,只有大潮时才能露干,生长周期也较长,离汫洲海路也远,只有冬季收获时一并整理。

我读小学和初中时,常常在寒暑假期间,或者读书时的星期六、日,背着一个“笚仔”,跟着父亲到蚝坵里“讨手溪”,在蚝坵里抓“小青蝊”,捉“章鱼”,父亲“拦港仔”,退潮时用“椐板”赶鱼虾,我在后面捡“椐尾”,父亲“闸网萡”,退潮收网时,我在浅脚网尾摸鱼虾,那时海里浅滩鱼虾多,一个“流水”,多时可徒手抓到五、六斤小鱼小蟹小贝类,少时也能抓到几只蟹,几条章鱼,几尾黄墙,几尾娘哀等浅脚鱼类。

秋冬,蚝开始长肥,到了可收成的季节,蚝民们在退潮之前又扛着木桨,带上蚝筐、蚝篮、蚝凿、蚝槌等工具,结伙登上“三路底”出海了,狭窄的汫洲港路前,百几十条小船竞发,熙熙攘攘的嘈杂声,“桨枮”和“桨柄”磨擦发出的吱吱声,响成一片。到了各自的蚝埕后,蚝民们头戴竹笠,脚踩污泥,弯着腰板,左手用蚝凿对准附着在石头的蚝壳背部,右手拿蚝槌轻轻敲打,打出来的蚝头放进蚝篮中,很快蚝篮就装满了,倒进了蚝筐,蚝筐装满了,倒进了船仓,一个大流水,高产的可以拍到三、四百斤蚝头。涨潮了,一船船装满蚝头的“三路底”驶进港路前,家里人来到船上帮忙,把一担担的蚝头挑到开蚝的工地,有的也直接挑到家里。滩头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好一派丰收景象。

七十年代初,汫洲面前的大海被围垦了,几万亩蚝埕的蚝石被搬走填堤了,万亩蚝埕变农田,世代以蚝为业的乡亲不得不转产转业。也许蚝的情结太深,村民们又把养蚝的目标盯到离家乡更远更深的海域,他们在凤屿周边抛石头,凤屿周边地处韩江出海口,当年投放的蚝石第二年就被韩江出海口的污泥覆盖了,而且由于水太深了,终年只有几次大流水可以露干,水面上很难看清下面海底己抛石头,界限不明确,刀过水无痕,今年汫洲蚝民们投蚝石了,明年海山蚝民们又在这里投蚝石,收成时常常发生纠纷,那时我已当了饶平县水产局局长,为了调解蚝民们的矛盾,做了很多的工作,并引导蚝民们发展新的养蚝方式,改传统滩上石头养蚝为水泥柱挂养,养殖蚝种也以大蚝为主,附在蚝壳上的蚝仔生长很快,一、二年时间就长成10公分左右的大蚝花。

沧海桑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建成后的澄饶联围,浅滩都己改建成农田,但过去的深沟、港路(即航道,滩架)成了一片片荒废水面,三百门和高沙水闸每年正常排涝和纳潮,围内水质常年保持一定盐度。为了更好开发利用这些大水面,已经当上了饶平县分管农业副县长的我,带领汫平居委会书记等人到福建、浙江参观学习,回来后就在三百门水关内,用竹子捆绑成20多平方的筏式竹排,试养吊蚝,也许汫洲真的是一个蚝的花果山,想不到年头引进的太平洋牡蛎,年尾就长成人见人爱的大蚝花,我高兴地装上了二大筐蚝头,送往省水产局展示。汫洲筏式吊养太平洋成功,还引来了当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先生的光临指导,省委书记谢非在当年的县委书记曾宪松的陪同下也下排察看吊养的大蚝,一时间汫洲吊蚝迅猛发展,整个围内密密麻麻地放置了排筏,不单引来了不少省内经营蚝生意的客户,也引来了无数达官贵人,成就了饶平养殖牡蛎的美名。

八、九十年代,随着澄饶联围的过度开发,大量的水浮莲肆生在沟渠水面,过度密集的筏式吊养,大量鱼塘的排放污水,使围内水质重度污染,汫洲蚝民不得不把排筏搬到海上,并转向收购东南沿海一带的蚝头,利用汫洲传统的开蚝技术,加工销售蚝肉,现在的汫洲,每天加工开蚝三、四百吨,出产蚝肉近百吨,产品除销售潮汕地区,也远销全国,出口欧美等地。涌现了一批水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汫洲成为了粤东最大的大蚝的集散地。

我的母亲一辈子以“开蚝”为生。她和汫洲的大婶大姆一样,勤劳朴素,夏天到大北山、望海岭一带挑柴草,冬天就是开蚝,每天除了煮三顿饭外,就坐在小板凳上,用蚝锥撬开牡蛎上壳,再切断闭壳肌,取出蚝肉,放进装有清水的蚝缽中,那时汫洲的蚝大多是小蚝,也叫珠蚝,出售时以缽为单位,分为深脚钵和浅脚钵,蚝民们为了卖个好价钱,缽面上会叠着较为大、肥、白的蚝。一冬蚝季结束,母亲的手指都被蚝水泡得变白变肿,但为了生计,也别无他法。开蚝虽然是简单的技艺,但也必须有个熟练的过程,母亲的纯熟技艺传给我的五个姐妹,她们的一生,也离不开开蚝为生。

汫洲的人养活了蚝,蚝也养活了汫洲人。世世代代以蚝为生的汫洲人,无论环境怎样变化,他们都变着法子把蚝养活,而蚝也为汫洲带来了聚宝盆,为汫洲带来了美誉,使汫洲成为了滨海名镇,自从中央电视台播出《沿海行》和《舌尖上的中国》,把汫洲的大蚝和蚝烙小吃介绍出来后,肥美的汫洲大蚝火了起来,刚刚举办的汫洲大蚝美食节,元旦这一天,就吸引了五万多的游客观光。

故乡的蚝,我为你骄傲!

  推荐阅读:
  • 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

    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一个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的拥抱生命。 ---《花木兰》

  •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白落梅

  •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辛夷坞

  • 故乡的味道

    自从我十八岁到外地求学,离开故乡已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年走了很多地方,吃了很多美味,但在我心中,故乡的风景永远是心中最美的风景,故乡的味道永远是记忆中最美的味道。 儿时的记忆永不磨灭。记得那是一个苦熬的春天,我在外面玩饿了,来到村东头姥姥家,

  • 我心中故乡的明月

    记忆中故乡的月总是又大又亮,像一个大冷盘,高高的挂在天空,慢慢的把它的清冷的光辉轻泄大地,大地在它的银光里变得清冷明静,冷艳动人。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静止的植物,活动的人群,都融合在这皎洁的月光中,似披了一层银纱,又似穿了薄雾 记忆中故乡八月

  • 水是故乡甜读后感

    水是故乡甜读后感 范文一 旅游过许许多多的地方,许许多多的人解渴时,都要买路边花花绿绿的饮料,而我依旧坚持着买矿泉水,常温的矿泉水;因为在我心里,即使是冰镇的矿泉水,也拥有家乡的温暖气息。 于是,在读琦君的《水是故乡甜》时,她温暖的笔触溢在纸

  • 思故乡

    春节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隆重欢度,现代生活更给春节增添了很多时尚因素。但在我们家,过年还真有一个老传统习俗,坚持了几十年,从来没有改变过。从我小时记事起,我们家过年有一个传统,就是大年三十中午一定要吃一道特殊的饭菜--大烩菜。

  • 有一种女人是故乡,永远的温柔善良,宽容沉静

    有一种女人是故乡,永远的温柔善良,宽容沉静她用温柔的双手托起家园的天空,不知疲倦的,操持着琐碎的家务,在辛劳的温柔中呵护着她生命中的伴侣,而嘴角露出的是满足的温柔的微笑;她更用温柔安慰着奔波和焦躁的心,让人感觉到故乡的安详和宁静。,在风中

  • 旅行的一大乐趣,就是沉浸在他人的故乡,然后又完好无缺地走出来

    旅行的一大乐趣,就是沉浸在他人的故乡,然后又完好无缺地走出来,心中充满恶意的快乐,任凭他人承受自己的命运。没有哪种幸福能胜过旅行的自由。因为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穿越生活;对城市而言,仅仅看过是不够的,还应该穿越它。一个思想仅仅想过是不

  • 故乡的年味

    每到过年时节总会想起儿时在故乡过年的情景,那撒在心头,融入血脉中的年味悠悠荡荡,历久弥新,令人回味。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北平原,每年煮腊八粥是年关将至的第一个信号。每到这一天,母亲便用绿豆、小米、花生仁、红枣等煮成香浓扑鼻的腊八粥给我们喝。腊

  • 落在低处的故乡

    落在低处的故乡 是一张被城市吃剩了的桑叶 周围的齿痕 至今还散发着浓郁的草香 落在低处的故乡 是一块留在城市身上的疤痕 暗暗的花斑 于挺拔之上记录昨天的忧伤 落在低处的故乡 是一处适宜方言生活的地方 我们搬进安置楼 外地方言就租住我的故乡 落在低处的

  • 青瓦上的故乡

    走在村子的碎石路上,故乡的青瓦房还在。片片青瓦像秀眉、像弯月,在夕阳的映照下,青得那么从容、闲散,显得心安理得。 青瓦有着最简洁的诗意,一片片顺着房顶层层叠放,像鱼鳞。阳光穿过瓦缝,投出好看的光线,细小的灰尘,在光线里跳跃。落雨的时候,雨像

本文链接:https://www.woidu.cn/qinggansanwen/157027.html

《故乡的蚝》读后感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