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单上的投降证

28人看过我爱阅读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对轴心国军队采取的攻心战术,有效地挫败了敌军的士气,对夺取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

大战后期,美军攻打西西里岛。一名美军炮兵把炮弹推进瞄准敌人的野战炮膛,炮弹嘶叫着飞过夜空,紧接着在遥远的地方响起了微弱的爆炸声。炮手感到十分懊丧,气愤地骂起来:“用塞满结婚彩纸的炮弹打仗,真是活见鬼!”原来,炮弹里装的是传单。这些传单告诉意大利人,他们是纳粹的马前卒,德国纳粹要把他们可爱的意大利变成战场;现在,他们已陷入毫无希望的困境,但他们可以把这些传单作为“投降证”,到盟军阵地的后方领取可口的食物,盟军将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在前线散兵坑里,美军用意大利语不断地念着这些传单,并通过扩音器使传单上的话在山谷里回响。

天刚蒙蒙亮,美国的轰炸机又在敌人后方扔下更多的“投降证”。那些飞行员不高兴地说,若扔下去的是巨型炸弹,岂不更好!但是,就在那天早晨,一批意大利人从敌人阵地那里跑了过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份白色传单。有人担心地问:“这可以作为投降用的赁证吗?”美国人对他们表示欢迎,把他们请到警卫室里,让他们吃美国罐头。

这是盟军心理作战部进行的活动。这个部门是盟军总部情报和保密检查处的一部分。早在盟军向北非进军期间,便已采用了这种战术。那时,英国和美国都有这种心理作战机构,每个机构又都有自己的一套计划。从英国战争情报处、战略服务处、政治战争执行局和情报部到美国陆、海军情报处都在进行攻心宣传。

1942年10月,艾森豪威尔将军将整个宣伟工作交给查尔斯·黑兹尔坦上校掌管。黑兹尔坦是个意志坚强的人,当了33年骑兵军官,新近被任命为机械化步兵团团长。黑兹尔坦把各种宣传组织中的工作人员统一组成盟国心理作战部。他坦率地对大家说:“我对宣传虽说一窍不通,但我相信它是有威力的。我了解军队,也懂得组织工作。我们来试一试,同心协力,多出宣传品。你们写东西,我根据它们的价值向军队推销。

心理作战部下设三个部门:1、作战宣传处,同前线的部队一起前进;2、占领地区处,主要在新占领区开展工作;3、直属机关,主要协调盟军总部的宣传及伦敦和华盛顿的宣传工作。

但起初这种工作是为一些职业军人所瞧不起的。心理作战部刚组建时,正值突尼斯战役处于紧张阶段,因此许多人并没注意到它的存在。更有甚者,一些飞行员不愿在飞行时携带宣传品,而步兵巡逻队也不愿把宣传品带到敌后散发。,一名英国上尉发明了一种炮弹。这种炮弹可以散发传单。但是,炮兵却不愿发射这种“哑弹”。

心理作战部的官员们不遗余力地推荐这种宣传炮弹,结果通过炮弹散发的传单越来越多,终于产生了显著效果,弄得敌人混乱不堪。意大利人手持传单成群结队地前来投降。一位心理作战部的官员说:“有一天,两个意大利人带着传单来了,并告诉我们说,他们那里许多人想来又不敢来,因为没有‘投降证’。于是,我们派人把那些人领过来。还有一次,一名意大利人跑过来了,他要求再发给他一份传单,以便把他的兄弟也带过来。还有人告诉我说,在攻打突尼斯的最后几天,阿拉伯人把传单拿到黑市上去,作为投降‘票证’卖给德国人和意大利人。”

此后,那些打仗的将军们开始重视宣传工作了。乔治·巴顿将军那时曾下令在他的阵地前沿散发宣传品。当盟军的西北非空军决定轰炸罗马的军事目标时,卡尔·斯巴茨中将也下令空投几百万张传单向市民发出警告。在埃及阿拉曼战役后不久,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说:“在我的战场上可不需要一辆宣传车。”可是到了盟军打到西西里时,蒙哥马利居然亲自下令发射这种宣传炮弹。

一名叫约翰·惠特克的驻外记者,带领作战宣传处到了西西里的巴勒莫地方,并立即接收了广播电台和报纸印刷厂。然后他向心理作战部发电要求派一名占领地区处的人来。几天之内广播电台就开始工作,向意大利人民广播战争消息。同时还出版了《西西里解放报》,让西西里岛上的人民第一次看到了事实真相。

心理作战部还利用无线电广播来削弱敌人抵抗的意志,而且,这种做法的威力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在德国战俘中,许多人的认识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突尼斯被俘的德国军官的头脑中还充满戈倍尔博十的荒唐幻想,认为日本已打进西伯利亚,俄国当年就要完蛋,第二年日本人就会把纽约炸毁。这些人真可谓趾高气扬,但在西西里岛,许多德国战俘气馁了。他们知道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已经失败,西西里岛也朝不保夕,意大利很快就要完蛋。一些军官承认德国已没有希望打赢这场战争。一名被俘的德国上校向情报官员说过这样的话:“你们的宣传给我们带来了灾难。即使一张小小的传单也罢,你读过之后就好象得到了启发,明白了真相,认识到我们的政府是在对我们撒谎。”这些德国人大都来自驻法国南部的后备部队,在那里可以连续14小时收听盟军心理作战部一刻不停的广播。由于德国战车里都装有收音机,因此德国最高司令部无法禁止自己的士兵收听广播。

盟军心理作战部的电台用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对德军进行广播,其作用胜过万门大炮。一位心理作战部的官员说,他们进行新闻广播的一条主要原则是:“新闻力求简单而又讲真话。如果德国人能指出我们一条谎言,我们的新闻就没有价值了。”

无线电广播不断向意大利发动攻势。艾森豪威尔将军就是用心理作战部的电台向意大利人宣布同意大利停战的。后来,心理作战部还向意大利人民发布各种特别指令,告诉他们如何去破坏德国人的交通线。

心理作战部的一位官员说:“我们一开始是白手起家,对我们从事的工作一无所知。可是我们很快发现,反映真实情况的宣传几乎像轰炸机一样拥有致命的攻击力量。我们的宣传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因为每一个手拿我们传单的敌人过来投降,都意味着我们的前线士兵可以少一个向其开枪射击的人。”

  推荐阅读:
  • 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_描写人物语言的词语_描写人物语言心理的词语

    描写人物表情、动作 [笑]笑眯眯、笑吟吟、笑嘻嘻、笑呵呵、笑哈哈、大笑、微笑、淡笑、讥笑、傲笑、讪笑、傻笑、嗤笑、嘻笑、奸笑、狂笑、狞笑、憨笑、苦笑、惨笑、嘲笑、冷笑、耻笑、呆笑、痴知、淫笑、揶揄、粲然、嫣然、莞尔、嘿嘿、呵呵、格格、扑哧、哑

  • 内心脆弱的人缺乏担当,心理强大的人喜欢挑战

    内心脆弱的人缺乏担当,心理强大的人喜欢挑战,心灵高尚的人性情恬淡。第一种人遇事时,第一反应就是推诿,首先撇清与该事的关系再说;第二种人遇事时,第一反应就是不回避,义无反顾地先接下战书再说;第三种人遇事时,第一反应就是不慌不忙,从容应对,润

  • 我爱着,什么也不说;我爱着,只我心理知觉

    我爱着,什么也不说;我爱着,只我心理知觉;我珍惜我的秘密,我也珍惜我的痛苦;我曾宣誓,我爱着,不怀抱任何希望,但并不是没有幸福只要能看到你,我就感到满足。

  • 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轻;衣着不在时尚;贵在舒适合体

    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轻;衣着不在时尚;贵在舒适合体;膳食不在丰富;贵在营养均衡;居室不在大小;贵在整洁舒畅;养生不在刻意;贵在顺其自然;小病不在吃药;贵在心理调养;锻炼不在夏冬;贵在持之以恒;作息不在早晚;贵在规律养成;情趣不在雅俗;

  • 有人说只要洗车就下雨,这种心理叫孕妇效应

    有人说只要洗车就下雨,这种心理叫孕妇效应,即偶然因素随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普遍现象,你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你拎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世界其实挺美好的,看你把内心投射在哪里,而要投射前,先让自己的内心美好起

  • 嘴在逞强,泪在投降,我们都在伪装

    嘴在逞强,泪在投降,我们都在伪装。习惯一个人听着那忧伤的旋律,习惯一个人默默地看着那伤感的文字。夜那么静,静的让人有点想哭。生活那么苍白,苍白得让人有点无力。现实那么残酷,残酷得有点让人悲伤。感觉那么清晰,清晰得让人有点虚伪。

  • 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健康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理

    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健康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最美好的心情来对待每一天,那每一天都会充满阳光,洋溢着希望。

  • 成熟的人有一种节制的心理能力,说话要考虑该不该说

    成熟的人有一种节制的心理能力,说话要考虑该不该说。节制并不是软弱,内心有自己的原则,也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愿意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体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歹话好说与好话歹说是两种不同的处世观,前者有人性的宽容与豁达,后者却是为了自

  • 逆风的地方,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逆风的地方,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场幻觉;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我们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在机会面前将自己重新归零的勇气。

  • 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轻;衣着不在时尚,贵在舒适合体

    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轻;衣着不在时尚,贵在舒适合体;膳食不在丰富,贵在营养均衡;居室不在大小,贵在整洁舒畅;养生不在刻意,贵在顺其自然;锻炼不在夏冬,贵在持之以恒;作息不在早晚,贵在规律养成;情趣不在雅俗,贵在保持童心;朋友不在多少,

  • 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轻;衣着不在时尚,贵在舒适合体

    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轻;衣着不在时尚,贵在舒适合体;膳食不在丰富,贵在营养均衡;居室不在大小,贵在整洁舒畅;养生不在刻意,贵在顺其自然;小病不在吃药,贵在心调养;锻炼不在夏冬,贵在持之以恒;作息不在早晚,贵在规律养成;情趣不在雅俗,贵

  • 心理学家们知道,当一个人开始喋喋不休地说话

    心理学家们知道,当一个人开始喋喋不休地说话,天南海北无所不谈,在最短的时间内不假思索,只想急忙地说更多的话,这就是精神病的开始或者已经恶化的明显征兆。托尔斯泰书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oidu.cn/waiguoyuyan/150536.html

《传单上的投降证》读后感0